顾月清、马祎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发表基于FUS/MB法增强DNA纳米药物递送研究成果

发布者:朱功春发布时间:2023-01-09浏览次数:697


我校工学院顾月清教授、马祎副研究员团队与深圳大学陈昕教授团队合作在药剂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IF=11.467)发表研究成果“Delivery of DNA octahedra enhanced by focused ultrasound with microbubbles for glioma therapy”。我校硕士研究生李文同学参研,马祎副教授和深圳大学陈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。

血脑屏障(BBB)可防止大多数分子从血液中进入大脑,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环境的稳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。然而,它对药物输送到大脑中构成了巨大的挑战,并严重限制了大多数化疗干预措施的疗效。众所周知,胶质瘤会损害BBB的完整性,BBB被称为血液-肿瘤屏障(BTB),具有部分和异质性通透性,可使一些小分子在肿瘤内积累。然而,这种渗漏的BTB不足以使药物浓度达到治疗水平。此外,BTB在胶质瘤边缘的脑组织中相对完整。因此,各种抗胶质瘤药物受到BTB/BBB的严重限制。

DNA纳米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、高度可编程的组装、灵活的修饰和精确的控制,可作为药物载体,为癌症治疗提供治疗剂。然而,它们在输送到大脑方面也面临来自BBB/BTB的挑战。在用于规避BBB/BTB阻抗的各种策略中,通过控制声学参数,聚焦超声与微气泡(FUS/MB)相结合,可以暂时、无创和可重复地在局部区域打开BBB/BTB。广泛的临床前研究表明,它能够促进将各种治疗分子递送到脑或脑肿瘤模型,为这种方式的临床转化提供研究基础。

在这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pH响应性DNA八面体,负载表柔比星(Epr@DNA-Octa),通过 FUS/MB法将其递送至颅内胶质瘤发挥治疗作用。结果表明FUS/MB法局部打开BBBBTB,增强了Epr@DNA-Octa向大脑的递送,并在携带颅内胶质瘤异种移植物的小鼠模型中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,中位生存率增加50%,最大生存期增加73%。因此,该研究开发出治疗胶质瘤药物递送的替代策略,进一步推动FUS/MB法作为DNA纳米结构负载脑癌治疗药物递送平台研究,具有临床应用前景。

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深圳市基础科学研究,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0168365922005247?via%3Dihub

供稿单位: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诊断药学系)